当代图案
2014.02.27
BY Rebecca Catching
中国剪纸文化已有了超过1000年的历史,历尽饥荒,战乱和无数朝代的变迁而存活至今。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基调和图释,如龙风及各种神灵等,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同时它们更多反映了那些司空见惯的图像,如饮食,民俗和飞禽走兽等。
在陈航峰的童年时期,他看到了剪纸被盖在食物上,贴在玻璃窗上和“五大件”上(当时新婚夫妇的五件主要嫁妆)。在当时计划经济国家统一调配的时代,家庭装潢几乎是大同小异,剪纸常常给新居增添了几分亲切和情趣。航峰被那些剪纸深深的吸引了,他甚至不得不承认曾几次从亲戚的婚礼上把剪纸偷偷揭下而占为己有。
在上小学时,年轻的‘剪刀手爱德华’常常拿课本开刀,把从课本上撕下的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图案。“当时只是瞎玩,根本没什么技术可言,但自己觉得那些图案已经很牛逼了,”航峰激动地说到。
尽管他的品行淘气,他还是设法将自己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升级到了大学本科,虽然他主修油画,但他却对中国的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经过所有的艺术史,再回头看剪纸的时候我意识到剪纸的表现手法太现代了。它简单,对称,有力并非常的图形化,”航峰回忆道,“我注视着这些神奇的作品同时对自己说,它们简直是要比那些‘所谓’的现代艺术酷多了。”
航峰对剪纸研究的越多,他就越发对其日渐衰弱的势头感到悲哀。读了吕胜中所著的《再见传统》后,他更意识到在市场上针对婚庆和节日所能买到的剪纸图案有限,而且缺乏原创性。这更使他想用这种艺术形式做点什么。
在一次去加拿大的旅途中,他偶然发现一本由Adbusters杂志的创始人Kalle Lasn所著的《Culture Jam》(译为:文化干扰),书中的品牌反思概念使他深有感触。他成长于一个几乎没有品牌意识的年代,那时的物质生活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他记得十岁时第一次尝到了可口可乐的味道,“简直就象咳嗽药水!” 航峰回忆道。廿年后的今天,可乐,百事,耐克,阿迪达斯等等等等无以计数的品牌已经渗透到这个古老文明的每一个角落。
航峰接着又说,“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大概三四岁的小孩,还不太怎么会说话,但他的母亲指着身旁停着的小汽车说:‘这是奥地,这是奔驰。奔驰比奥地好,你一定要记住哦。’我小时候根本不懂这些,也不会有人对我说这些。这就是品牌的企图。它们要小孩从小就记住它们,然后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就会花钱买单。”
物质化,似乎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化。航峰尝试用每日生活中的“景象”使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得以重生。在如他生活的上海这个城市,那样的“景象”大部分由广告构成。航峰笑着说道,“过去剪纸工作者们被各种花草树木和动物所围绕着,但如今我们却是被这些品牌所围绕着。”